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复习笔记:第三章
外延概述
外延(epitaxy),是指在单晶衬底上,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按衬底晶向生长(排列)单晶薄膜的工艺过程。
- 新生长的晶体薄膜称为外延层,有外延层的硅片称为(硅)外延片。
- 与先前描述单晶生长的不同在于外延生长温度低于熔点许多。
- 外延是在晶体上(不仅指硅)生长晶体,生长出的晶体晶向与衬底晶向相同,掺杂类型、电阻率可不同。
对于异质外延,由于衬底和外延层的材料不同,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不可能完全匹配,随着外延生长工艺不同,在界面会出现两种情况——应力释放带来界面缺陷,或者在外延层很薄时出现赝晶(pseudomorphic)。
外延工艺用途
硅外延片:用于制作双极型晶体管。
- 衬底:高掺杂单晶硅
- 外延层:低掺杂
气相外延
外延原理
硅烷热分解方程式:
表面外延过程
吸附→分解→迁移→解吸
表面外延过程表明外延生长是横向进行的.是在衬底台阶的结点位置发生的。
影响外延生长速率的因素
- 温度
- 硅源
- 反应剂浓度
- 其他因素:
- 衬底晶向(110)>(111)
- 反应室形状
- 气体流速
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硅源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外延气体:
- 含氯的Si-Cl-H体系,目前应用最广
- 无氯的Si-H体系
- 新硅源Si2H6,用于低温外延,目前应用较少
Cl含量由高到低,外延生长速率由低到高。
反应剂浓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当SiCl4浓度增大,外延生长速率提高;但是增大到某一值之后,继续增大SiCl4浓度,生长速率反而降低。这是因为SiCl4的H2还原反应可逆。
还原反应可逆。
对生长速率有影响的其他因素
- 反应器结构类型
- 气体流速/流量
- 硅衬底晶向
外延掺杂
自掺杂效应
- 自掺杂效应是指高温外延时,高掺杂衬底的杂质反扩散进入气相边界层,又从边界层扩散掺入外延层的现象。
- 自掺杂效应是气相外延的本征效应,不可能完全避免。
互扩散效应
- 互(外)扩散效应,指在衬底中的杂质与外延层中的杂质在外延生长时互相扩散,引起衬底与外延层界面附近的杂质浓度缓慢变化的现象。
- 互扩散效应不是本征效应,温度过高导致,是杂质固相扩散引起的效应。
- 通常硅中杂质扩散速率远小于外延生长速率,可以认为衬底中的杂质向外延层中扩散,或外延层中杂质向衬底中的扩散,都如同在半无限大的固体中的扩散。
- 当衬底和外延层都掺杂时,外延层中最终杂质分布。
外延技术
低压外延
可减小自掺杂效应,但是易泄漏;基座与衬底间温差大;基座、反应室在减压时放出吸附气体;外延生长温度低等因素,会使外延层晶体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
选择外延
选择性外延是指在衬底表面的特定区域生长外延层,而其他区域不生长外延层的外延工艺。最早的用途是用来改进集成电路各元件之间的电隔离方法之一 。
外延生长晶粒成核速度:SiO2<Si3N4<Si
SOI技术
SOI(Si On Insulator),是指在绝缘衬底上异质外延硅获得的外延材料。衬底绝缘,制作的电路采用介质隔离,因而具有寄生电容小、速度快、抗辐射能力强等特点,也能抑制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
离子注入O2,退火注入H2。
技术发展:
- 注入氧分离技术(Separation by Implanted Oxygen, SIMOX)
- 键合回刻技术(Bond and Etch-Back SOI, BESOI)
- 智能剪切技术(mart-Cut)
SOS技术
SOS(Si On Sapphre or Spinel),是SOI的一种,衬底为蓝宝石()或者尖晶石。
随着外延层厚度增大,缺陷迅速减少。
分子束外延
分子束外延(MBE)相比气象外延(VPE),具有下列优势:
- 衬底温度低,没有自掺杂效应,互扩散效应带来的杂质再分布现象也很弱
- 外延生长室真空度超高,非有意掺入的杂质浓度也非常低
- 外延生长杂质的掺入与停止是由喷射炉(快门)控制的,在外延界面没有过渡区
缺点:设备复杂、价格昂贵,效率低、成本高
其他外延方法
- 液相外延
- 固相外延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Esing的小站!
评论
WalineGi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