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氧化

二氧化硅薄膜概述

结构

Si-O四面体网络状结构

理化性质

SiO2是最稳定的硅化物,不溶于水,可以耐较强的腐蚀,但是极易和HF反应。

  • 作为掩膜
  • 作为芯片的钝化和保护膜
  • 作为电隔离膜
  • 作为元器件的组成部分

二氧化硅中的杂质

  • 网络形成杂质:B、P
  • 网络改变杂质:Na、K、Ca

五价P掺入网络,使得网络结构更加疏松;
三价B掺入网络,使得网络结构强度增大。
Na、K、Ca、Ba等碱金属、碱土金属进入,使得网络出现更多孔洞,降低熔点,引起其它性能变化。

示意图

二氧化硅掩蔽作用

硅衬底上的SiO2用于掩膜实现定域扩散,要求杂质在SiO2层中的扩散深度小于SiO2本身的厚度。

杂质扩散服从余误差分布形式:A=2erfc1C(x)CsA=2erfc^{-1}\frac{C(x)}{C_s}erfc1erfc^{-1}为误差函数。

C(x)Cs=10\frac{C(x)}{C_s}=10,则最小厚度为:xmin=4.6DSiO2tx_{min}=4.6\sqrt{D_{SiO_2}t}

不同温度下掩蔽P、B所需氧化层厚度和扩散时间关系

硅的热氧化

  • 热氧化制备SiO2工艺就是在高温和氧化物质(氧气或者水汽)存在条件下,在清洁的硅片表面上生长出所需厚度的二氧化硅。
  • 氧化是在Si/SiO2界面进行,通过扩散和化学反应实现。O2或H2O在生成的二氧化硅内扩散,到达Si/SiO2界面后再与Si反应。
  • 氧化层增厚的同时,硅被消耗,所以硅片变薄。

热氧化工艺

按氧化气氛分类:

  • 干氧氧化
  • 水汽氧化
  • 湿氧氧化
氧化工艺 化学方程式 优点 缺点
干氧氧化 Si(s)+O2(g)SiO2(s)Si(s)+O_2(g)\rightarrow SiO_2(s) 氧化层结构致密,均匀性和重复性好,掩蔽能力强;
表面为非极性结构,和光刻胶黏附良好
生长速率慢;
容易龟裂,不适合厚氧化层生长
水汽氧化 Si(s)+2H2O(g)SiO2(s)+2H2(g)Si(s)+2H_2O(g)\rightarrow SiO_2(s)+2H_2(g) 氧化速率快 氧化层疏松,薄膜致密性最差,针孔密度最大;
表面为极性结构,和光刻胶黏附差
湿氧氧化 Si(s)+O2(g)SiO2(s)Si(s)+O_2(g)\rightarrow SiO_2(s)
Si(s)+2H2O(g)SiO2(s)+2H2(g)Si(s)+2H_2O(g)\rightarrow SiO_2(s)+2H_2(g)
介于干氧氧化和湿氧氧化之间

热氧化生长速率

极限情况:

  • 氧化时间很短,近似为线性关系
  • 氧化时间无穷大,近似为开根关系

影响氧化速率的各种因素

温度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氧化剂分压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衬底晶向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掺杂浓度以及杂质类型对氧化速率的影响

掺硼衬底

掺磷衬底

卤族元素掺入对氧化速率影响:

  • 在氧化气氛中加入适量的卤族元素会改善氧化膜及其下面硅的特性。
  • 氧化膜特性的改善包括钠离子浓度减少、介质击穿强度增加、界面态密度减少。
  • 实践中应用较多的卤族元素是氯,在Si-SiO2界面上或界面附近,氯能使杂质转变成容易挥发的氯化物从而起到吸杂的效果,另外也能看到氧化诱生旋涡缺陷减少。

热氧化过程中杂质的再分布

由四方面因素决定:

  • 杂质的分凝现象;
  • 杂质在SiO2表面逸出;
  • 杂质在SiO2、Si中的扩散系数;
  • 界面移动(氧化速率)

杂质分凝现象

分凝现象指杂质在SiO2和Si中平衡浓度不同的现象。

分凝系数是衡量分凝效应强弱的参数:K=nSinSiO2K=\frac{n_{Si}}{n{SiO_2}}

杂质在界面分布

再分布对硅表面杂质浓度的影响

四种不同的杂质再分布现象

氧化层的质量及检测

SiO2层厚度测量

  • 比色法
  • 干涉条纹法

SiO2成膜质量测量

常见缺陷:

  • 表面缺陷
    • 斑点
    • 裂纹
    • 白雾
    • 针孔
  • 结构缺陷:主要为氧化层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