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复习笔记:第九章
光刻工艺
概述
- 光刻(photolithography)就是利用光刻胶的感光性和耐蚀性,在各种薄膜上复印并刻蚀出与掩摸版完全对应的几何图形,以实现选择性掺杂和金属布线的目的。是一种非常精细的表面加工技术,在芯片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
- 光刻精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器件的性能指标,同时也是影响制造成品率和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 光刻系统的主要指标:分辨率、焦深、对比度、特征线宽控制、对准和套刻精度、产率以及价格。
基本光刻工艺流程
九大步骤:底膜处理、涂胶、前烘、曝光、显影、坚膜、显影检验、刻蚀、去胶、最终检验。
曝光
正胶&负胶:
坚膜
坚膜温度要高于前烘和曝光后烘烤温度
光刻技术中的常见问题
光刻过程中,常出现浮胶、毛刺、钻蚀、针孔和小岛等缺陷。
浮胶
浮胶就是在显影和腐蚀过程中,由于化学试剂不断侵入光刻胶膜与SiO2或其他薄膜间的界面,所引起的光刻胶图形胶膜皱起或剥落的现象。所以,浮胶现象的产生与胶膜的黏附性有密切关系。
显影时产生浮胶的原因有:
- 涂胶前基片表面沾有油污,水汽,使胶膜与基片表面粘附不牢。
- 光刻胶配制有误或胶液陈旧,不纯,胶的光化学反应性能不好,与基片表面粘附能力差,或者胶膜过厚,收缩膨胀不均,引起粘附不良。
- 烘焙时间不足或过度。
- 曝光不足。
- 显影时间过长,使胶膜软化。
腐蚀时产生浮胶的原因:
- 坚膜时胶膜没有烘透,膜不坚固。
- 腐蚀液配方不当。例如,腐蚀SiO2的氟化氢缓冲腐蚀液中,氟化铵太少,化学活泼性太强。
- 腐蚀温度太低或太高。
毛刺和钻蚀
腐蚀时,如果腐蚀液渗透光刻胶膜的边缘,会使图形边缘受到腐蚀,从而破坏掩蔽扩散的氧化层或铝条的完整性。
若渗透腐蚀较轻,图形边缘出现针状的局部破坏,习惯上就称为毛刺;若腐蚀严重,图形边缘出现“锯齿状”或“绣花球”样的破坏,就称它为钻蚀。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来自 Esing的小站!
评论
WalineGi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