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卧石乃龙

【唐】晓岐[1]

卧石乃龙?卧采[2]石乃龙。我回盆和泥,绘马。我海回便[3][4]。恪悟[5]!泥净,冉[6][7]灰,卧[8]佑。般乏[9],乃拢沙豆[10][11]。泥石乃龙?泥采石乃龙。

翻译

卧着的石头是龙吗?卧着的彩石才是龙!我回去(用)盆和泥,(把彩石)描绘成马的模样。我(拿着彩石)回到海边,有利于(它的)颜色。(我)充满敬意地顿悟(这个道理)。泥沙洗干净后,慢慢抖去灰尘,(卧石)横卧着保佑(我)。(我)和百姓一样贫困,只能收集沙豆来吃。泥石是龙吗?泥的彩石才是龙!

赏析

这篇名为《卧石乃龙》的短文,通过作者晓岐对石头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体现了唐代文学中的一种哲学思考与自然观。文中所传达的思想不仅限于字面意思,而是隐含了更为深刻的寓意。

首先,题目“卧石乃龙”似乎是在探讨事物表象与其内在本质之间的关系。在古代中国文化和哲学中,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代表着力量、变化以及神秘莫测。而“卧石”则看似平凡无奇。作者将两者相提并论,暗示即便看似普通的物体也可能蕴含着非凡的意义或潜力,这需要人们用不同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或价值。

其次,文中提到“我回盆和泥,绘马”,这里可能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艺术创作来赋予普通材料新的生命或意义。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美的追求,即使处于困境之中(如文中所述的“般乏”),人们依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希望。

此外,“恪悟!泥净,冉斗灰,卧佑。”这句话传递了一种从平凡到领悟的过程。当作者清理泥土时,他或许经历了某种心灵上的净化,并最终达到了一种顿悟的状态。这里的“卧佑”可能意味着作者感到自己受到了保护或是得到了启示,从而更加珍惜周围的一切。

最后,“泥石乃龙?泥采石乃龙。”再次强调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即事物的本质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而在于我们如何去看待它们。作者似乎在说,只要用心体会,即使是简单的泥石也能展现出如同龙一般的神奇特质。

综上所述,《卧石乃龙》不仅仅是一篇关于石头的文章,它更像是一次哲学性的沉思,鼓励读者超越表面现象去探索事物背后隐藏的价值,同时也展示了作者面对生活困苦时仍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这篇文章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善于发现身边微小事物中的伟大之处。


  1. 晓岐(-907):唐末文学家,爱好石头。生平不详。

  2. 采:通“彩”。彩色的。

  3. 便:有利于。

  4. 色:这里指彩石的色彩。

  5. 恪悟:恪,恭敬;悟,领悟。表达了作者对石头的领悟和尊敬。

  6. 冉:慢慢地。常连用为“冉冉”。

  7. 斗:通“抖”。

  8. 卧:这里指卧石。

  9. 般乏:般,种、样、类。乏,贫穷。这里指的是作者和当时百姓都一样的贫穷困乏。

  10. 沙豆:一种生长在海边沙地附近的豆科植物。

  11. 喫:通“吃”。